• 长岭湖,绘就优美生态画卷
  • 紧急破拆救出四名被困人员
  • 急救医生一把接住急产男婴
  • 道外南岗松北部分区域停电
  • 连续被抓拍东北豹频繁上镜
  • 剐蹭路边车别溜,这算逃逸
  • 冰城购物车菜篮子一路升级
  • 清晨4点半 他们为生计奔波
  • 编者按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和伟大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书写了举世瞩目的壮丽诗篇。  

      哈尔滨,这座年轻的城市,自建城伊始,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红色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1921年至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和国长子”哈尔滨,始终与祖国脉搏共振同频——穿越革命、建设、改革、振兴的激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00年,我们在“见证历史”中瞻望云帆起落,感受世事变迁。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学院联合策划,推出大型手绘连环画长卷——《哈尔滨·百年华章》,由哈尔滨市著名画家孙作范、刘大群、杨剑涛创作,中共哈尔滨市委史志研究室党史编研处副处长边清山任党史顾问。长卷以哈尔滨作为传播马列主义红色之路的重要节点为开端,选取哈尔滨早期党组织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联浴血奋战,哈尔滨支援全国解放、支援抗美援朝,共和国老工业基地建设,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等重大历史阶段,精选近百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汇聚成一幅由120余个画面、3000余个人物构成的绘画长卷,勾勒出一座逐梦前行的英雄之城。<<点击详细

    第三十八期 脱贫攻坚 致富奔小康




      伴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哈尔滨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全力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截至2020年底,哈市1个国家级贫困县延寿县和两个省级贫困县巴彦县、木兰县全部脱贫摘帽,16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28户71683人全部脱贫退出,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点击详细

    第三十七期 全力以赴战疫情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要求,以及省委、省政府和省应对疫情指挥部发出的各项指令,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围绕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快速行动、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全力奋战,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改革发展,全市上下总动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点击详细

    第三十六期 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冰雪是大自然对哈尔滨的深情馈赠。近年来,哈尔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重要指示精神,抢抓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把“冷资源”打造成“热产业”,冰雪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点击详细

    第三十五期 冰城制造 铿锵前行




      哈尔滨制造在工业科技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一五“期间的重要工业项目到如今高新科技项目,大国重器上面总少不了哈尔滨制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哈尔滨一直是重要的军工生产基地,70多年来为中国的国防事业提供有力的工业保障。<<点击详细

    第三十四期 文明之城 引领城市新风尚




      2016年2月28日,中央文明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文明创建总结表彰大会,哈尔滨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20年,哈尔滨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马旭、谢尚威、孟广彬、荀笑红等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人物成为哈尔滨城市文明和道德风尚的代表。<<点击详细

    第三十三期 哈尔滨新区:新起点和新发展




      2015年12月16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哈尔滨新区,规划面积493平方公里,是中国唯一以对俄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2019年9月28日,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管理委员会挂牌。哈尔滨片区总面积79.86平方公里,全部位于哈尔滨新区范围之内。至此,哈尔滨新区成为东北三省唯一一个“五区叠加”的改革先行区。<<点击详细

    第三十二期 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黑土地种出“黄金山”




      2014年4月,在深入总结方正县和阿城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哈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了9区9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一次性全面推进耕地、林地、草原、水面、宅基地等农村各类资源的确权工作。<<点击详细

    第三十一期 高铁地铁畅行 冰城振兴再提速




      哈尔滨是一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这座城市一直和铁路密不可分。2012年12月1日,哈尔滨铁路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尔滨至大连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哈大高铁北起哈尔滨,南至辽宁省大连市,运营里程921公里。于2007年8月23日动工,2010年12月28日全线完成铺轨。<<点击详细

    第三十期 民生大改善,城市生活更美好




      1993年7月,被称为“亚洲第一”的煤气管道——全长249公里的依兰县至哈尔滨煤气管道全面竣工。哈依煤气首期开栓用户分布全市7区共计6万余户,年底实现开栓供气20万户。此后,哈尔滨市燃气居民用户以年均5万户的速度发展,木柈子、蜂窝煤、煤气罐逐渐成为回忆,哈尔滨全面进入管道燃气时代。2008年,依兰煤气被更清洁、安全的天然气取代。如今管道燃气已经是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城市生活更方便,空气更清洁。<<点击详细

    第二十九期 众志成城战洪水 航电枢纽利万家




      松花江养育了这片黑土,同时也会带来灾害。在经历了1932年、1957年两次大洪水之后,1998年8月,哈尔滨又一次迎来了特大洪水的严峻考验。1998年入夏以后,松花江上游的嫩江遭遇罕见的全流域洪水,松花江水也随之暴涨,8月中旬,嫩江第三次洪峰通过松花江向哈尔滨袭来。洪水来袭,哈尔滨全面进入抗洪状态,全市各单位出动人力、物力加固江堤,防守险工弱段。与此同时,参与抗洪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也抵达哈尔滨,数万名指战员与哈尔滨人民一起共同抵御洪水。<<点击详细

    第二十八期 建筑艺术之城 尽览异域风情




      哈尔滨拥有世界多种风格的历史建筑,被称作“城市里的建筑艺术馆”,而中央大街正是这些建筑精品集中之地。1997年6月1日,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中央大街步行街开通,这条长街因其独特风貌与历史,被称为“亚洲第一街”。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点击详细

    第二十七期 “七区”变“九区” 城市大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整体飞速发展,城乡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不少地区的城乡区划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在全国开展地市级行政区划改革的背景下,1996年9月4日,省委常委会会议讨论决定: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市。哈市行政区划共辖7区、12县(市),增加双城市、尚志市、五常市、巴彦县、木兰县、通河县、延寿县。合并后的哈尔滨一跃成为全国总面积最大的省会,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一,人口位列全国第五位,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十五位。<<点击详细

    第二十六期 体坛展雄风 音乐奏华章




      随着各方面不断发展、对外交往不断增多,哈尔滨已成为世界闻名的冰雪城市。1996年2月4日至11日,这座城市迎来了它在冰雪体育领域的第一次辉煌——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办。这届亚冬会是截至当时亚洲参赛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冰雪体育盛会,也是哈尔滨首次承办大型洲际综合性体育赛会,中国队以15金7银15铜共37枚奖牌的成绩列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哈尔滨选手申雪、赵宏博在花样滑冰比赛中摘得桂冠,哈尔滨的冰雪体育从此名扬天下。<<点击详细

    第二十五期 大桥跨松江 天堑变通途




      宽阔的松花江为哈尔滨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也形成了一道天堑,隔断了一方交通。作为松花江流域最大的城市,很多年来,松花江哈尔滨段仅有一座建造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两车道、仅承重10吨左右的公铁两用桥,已经明显不够使用。<<点击详细

    第二十四期 哈洽会,打开通向东欧贸易的大门




      1990年6月,新中国成立40年以来首次举办的大型定向国际贸易洽谈活动——“中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经济贸易洽谈会”在哈尔滨开幕,我国打开了通向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贸易的大门。<<点击详细

    第二十三期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名扬四海




      随着哈尔滨对外联系的日益密切,哈尔滨的冰雪活动逐渐名扬四海,除了滑冰、打冰橇、冬泳等群众性冰雪运动,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来到哈尔滨,参观冰灯游园会,观赏冰雪美景,体验各种冰雪活动。哈尔滨人发现,冰雪也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不仅仅是旅游,还可以用冰雪来扩大影响力,增进与外省市乃至全世界的交流。<<点击详细

    第二十二期 《太阳岛上》风靡全国 活力冰城联通世界




      开放的哈尔滨进一步焕发活力,打开大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自己。1979年,第七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举行,郑绪岚演唱的一曲《太阳岛上》风靡全国,也使哈尔滨的太阳岛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风景名胜。哈尔滨、太阳岛随着歌声名满天下,太阳岛上那些充满活力,弹着琴、唱着歌的市民也成为哈尔滨人留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2006年10月21日,经考察团的考察评审,太阳岛风景区被授予“联合国FOUN生态示范岛屿”称号。太阳岛成为当时亚洲唯一获此称号的岛屿。<<点击详细

    第二十一期 有了新机场,哈尔滨“朋友圈”再扩大




      随着哈尔滨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也随之急剧增加。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哈尔滨只有位于市区日军遗留的马家沟机场用于民用运输,显然不足以满足这座北方大都市的交通需求。历经3年多的建设,1979年4月1日,民航哈尔滨新机场在阎家岗建成并试航。当年12月27日,机场经国家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它也是周恩来总理生前亲自批准建设的我国大型机场之一,设计为一级机场,拥有3000多米长的水泥跑道和较现代化的设施,可昼夜起降国内外各种大型客机,让哈尔滨得以更加快捷方便地连接全国。<<点击详细

    第二十期 “三十六棚”改造,棚户区变身大楼房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全国排名第九的哈尔滨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巨变,哈尔滨人每一天都在惊喜中迎来新变化。<<点击详细

    第十九期 哈尔滨倾其所有支援“三线”建设




      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建设,松嫩平原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北大荒变成北大仓。1959年11月,国产首批13台“东方红-54”拖拉机运抵黑龙江,在郊区农田举行田间作业剪彩仪式。当时正在这里工作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此前驾驶过许多国家出产的拖拉机,这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国自己制造的拖拉机。按捺不住激动心情的梁军跳上“东方红”兴奋地兜了一圈,实现了驾驶国产拖拉机的梦想,这一场景后来成为第三套人民币壹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画面的原型。<<点击详细

    第十八期 音乐满城冰灯璀璨 共谱冰城浪漫曲




    哈尔滨是一座年轻富有活力的现代城市,兼具着深厚的音乐传统,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就成立于哈尔滨,甚至哈尔滨的建筑上都有音乐元素。哈尔滨市民也对音乐情有独钟,不仅通过留声机、收音机欣赏音乐,许多人家里还有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甚至在江畔野餐的时候,手风琴、口琴也是必备物品。1958年哈尔滨艺术学院音乐系在中央大街创立,培养出著名笛子演奏家张国华、著名作曲家许镜清和著名钢琴家吴启芳等艺术家。<<点击详细

    第十七期 众志成城 战胜特大洪水




      松花江是哈尔滨的母亲河。江河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洪涝灾害:1932年7月,哈尔滨连续降雨27天,加之松花江上游连降暴雨,形成洪水。8月7日,松花江决堤,最高水位119.72米,中央大街甚至可以行船。这次洪水造成23.8万人受灾(当时哈尔滨市人口38万),2万多人遇难。<<点击详细

    第十六期 两省合并,哈尔滨迈入发展新阶段




      东北的省市行政区划在上世纪初曾经进行过多次变动,最多时在现黑龙江境内一共有7个省。自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黑龙江省境内先后成立了5省1直辖市政府。根据形势变化,东北的省份之后又进行了几次变动,直到松江省和黑龙江省合并,行政区划形成现在的格局。<<点击详细

    第十五期 哈尔滨建起新中国最高军事学府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在技术装备、军事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为促进国防现代化加速实施,中央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和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组织基础,在哈尔滨建立一座新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点击详细

    “一五”项目落地 冰城迅速崛起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两国的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两国历史上遗留问题开始得以解决,其中就包括中长铁路问题。1949年12月16日和1950年1月20日,毛泽东和周恩来先后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并于1950年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宫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签订新的《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点击详细

    南厂北迁 哈尔滨成为重要工业基地




      1950年10月,“南厂北迁”战略实施,先后有16个大中型企业迁到哈尔滨。一时间,城市里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天际线上烟囱林立。1950年10月,“南厂北迁”战略实施,先后有16个大中型企业迁到哈尔滨。一时间,城市里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天际线上烟囱林立。<<点击详细

    支援抗美援朝,哈尔滨人民捐献29架战斗机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哈尔滨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热潮中,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增加生产,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期间哈尔滨涌现出功臣、模范1397位。<<点击详细

    第十一期 新中国,新征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54个单位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与此同时,哈尔滨也披上了节日盛装,街道两侧悬挂着五星红旗,哈尔滨几十万市民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游行,红旗招展中整个城市仿佛成了红色的海洋,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点击详细

    第十期 “南下干部”支援全国城市管理建设





      哈尔滨率先解放后,全国解放的大中城市日益增多,新中国成立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中央决定从东北解放区抽调5万名干部,参加接管从国民党统治区解放的城市,巩固新中国政权,支援南方广大新解放区建设任务。哈尔滨“南下干部”冒着没有散尽的硝烟,别妻离子,远赴新解放区,在新的“战场”上为新中国政权创建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点击详细

    第九期 人民政协在哈尔滨启航





      1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函李济深、沈钧儒,向他们提出“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地点设在哈尔滨”的具体建议。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点击详细

    第八期 “六次劳大”团结统一中国工人运动





      1948年8月1日至22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简称“六次劳大”)在哈尔滨兆麟电影院(曾改名为儿童电影院)隆重召开。出席大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大城市、各大解放区、各个重要产业部门的代表518人,代表全国有组织的会员共283万余人,会议历时22天,8月22日闭幕。大会一致通过了新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章程》。全体代表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六届执行委员会的81名成员。陈云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朱学范、李立三、刘宁一当选为副主席。<<点击详细

    第七期 开天辟地 黑土地上掀起“暴风骤雨”




      解放后的哈尔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同暴风骤雨一般席卷了这片黑土地的城市与乡村。解放前东北的农民在封建地主、土匪和日伪统治者的三重压迫下一贫如洗。随着封建制度的废除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小说《暴风骤雨》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点击详细

    第六期 开天辟地 民主建政让城市重焕生机



      哈尔滨是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试点区。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后,党开始接收、改造、管理、建设这座城市。在管理城市方面,党首先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对旧政府机构进行改造。为了充分发扬民主,党团结哈市各阶层人士参加政权建设工作。<<点击详细

    第五期 开天辟地 克服困难积极为全国解放作贡献



      哈尔滨刚刚解放,为了满足解放战争中的军用物资运输需求,在军代表和党组织的领导下,哈尔滨机务段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死机复活运动”。1946年10月30日,在哈尔滨机务段俱乐部,召开了“毛泽东号”和“朱德号”机车的命名大会。两台蒸汽机车缓缓驶出厂房,投入到解放战争的运输大军中去。<<点击详细

    第四期 开天辟地 以笔为刀枪的左翼文化战士



      在哈尔滨道里区,有一处叫“牵牛坊”的地方,它是哈尔滨名士冯咏秋的家,这里因种有牵牛花而得名,主人受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吸引了一大批左翼文化人士来此聚会,从事反满抗日地下活动。“牵牛坊”被称为哈尔滨进步文化人士的家,也是我党的一处秘密联络点。1933年7月,中共地下党员金剑啸组织“星星剧团”,剧团曾在“牵牛坊”排练进步话剧,金剑啸任导演,萧军、萧红、白朗、舒群等人出演。在“牵牛坊”他们分析时政形势和敌人动向,商量报纸副刊撰稿,以便占领思想文艺阵地。<<点击详细

    第三期 开天辟地 党领导人民展开艰苦卓绝抗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此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代理委员长、党团书记罗登贤正在北满巡视指导工作,得到事变发生的消息后,罗登贤召集了北满党的负责干部会议,他庄严声明,“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与东北人民共患难,共生死,争取东北人民不被蹂躏。我们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和东北人民一起抗日。”<<点击详细

    第二期 开天辟地 东北地区最早的党组织在哈尔滨成立



      1923年3月,中共北京区执委负责人李大钊根据罗章龙(中共北京区执委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主任)的建议,派遣中共党员陈为人、李震瀛到哈尔滨筹建党团组织。1923年7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成立。9月,陈为人与李震瀛、韩迭声在哈尔滨道里区中国十四道街创办了“哈尔滨通讯社”。10月,在陈为人、李震瀛的组织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哈尔滨组(亦称“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这是东北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当时有党员3名、团员6名。<<点击详细

    第一期 开天辟地  马克思主义传入冰城,播下革命火种



      1918年4月1日,邓洁民任校长的“东华学校”在哈尔滨正式成立,这是哈尔滨当时唯一的私立中学。学校效法南开办学方式,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吸引了许多进步人士前来任教、考察和从事革命活动,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的马骏就曾到此任教。4年时间里,东华学校为中国共产党在哈尔滨建立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也成为我们党重要的红色接待站。<<点击详细


    版权所有:哈尔滨新闻网 Copyright 2011-2015 www.my3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2312006004 经营许可证编号:黑B2-20060663 黑ICP010010-2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复制 Email:web@my399.com